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30日 19.5°C-21.8°C
澳元 : 人民币=4.8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2023-04-04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去世了。

这两天,全球明星,无数影迷、乐迷都在为其哀悼。

鱼叔昨天也特地发了一篇文,追思这位音乐大师

很多人注意到,坂本龙一生命的最后几年,都是在与癌症抗争中度过的。

2014 年被确诊咽喉癌,接受治疗后,逐渐恢复健康。

2021 年又罹患直肠癌,之后一直与病魔战斗,并坚持音乐创作,直到生命尽头。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

临终前的坂本龙一,仍然以极度衰竭的体力,坚持着音乐创作。

这种精神,令人十足敬佩。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他一样的条件和意志力。

在日本,其实有许多绝症患者会选择一种「等死」的方式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

为何会这样?

最近的一部新片,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

《不痛的死法》

痛くない死に方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

电影曾在 3 年前在上海电影节展映。

不过直到最近才出资源。

豆瓣 8.1,口碑不俗。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3

片名里所说的「死法」,学名叫安宁疗护。

是包含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的一种统称。

在日本,安宁疗护已经成为许多绝症患者的主流选择之一。

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民众希望在家离世。

不久于人世的绝症患者,可以根据医院开出转介病历,自行联系居家医生进行安宁疗护。

听起来是落叶归根、有尊严地死去。

当然,「安宁疗护」并不总是安宁。

居家医生河田,就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疗护。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4

患者大贯先生,诊断为肺癌第四期。

医院判断其时日无多,建议住院化疗,尽可能延长寿命。

可大贯先生格外固执,不愿再遭罪挣扎,他逼着女儿把自己接回了家。

「总算自由了」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5

居家安宁,是女儿最后的选择。

她请来河田医生,详述了父亲的病情。

以及她最大的诉求,让父亲没有痛苦地离开。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6

河田没有正面允诺,开具完止痛药方就匆匆离开。

下一次会诊,要等到十天之后。

他非常笃定,癌症不会突然发作。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7

然而,大贯先生的病况发展极为迅速。

两天,大小便失禁,不得不穿上纸尿裤。

五天,呼吸困难,必须吸氧度日。

紧接着开始出现幻觉,语无伦次,脱除身上的衣物。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8

当疼痛达到极点,他甚至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喊求死。

「我受够了,让我死吧」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9

女儿惊恐地给医生打去电话,询问可否加大止痛药的剂量。

河田的回答却格外敷衍。

反正都是将死的老人,哪一款止痛药都于事无补。

「随便那种都行」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0

当河田姗姗来迟,病人已停止呼吸。

他随后开始了程式化的步骤。

摸脉搏,听心跳,检查眼睛,宣告死亡。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1

这样的死亡,他已经目睹了许多次。

家属通常沉浸在失亲的悲痛,痛哭一阵也就送客了。

他总在心里默念,希望自己不会被投诉。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2

然而,大贯先生的女儿面色冰冷。

长久的沉默后,向河田抛出质问:

「是谁害死了我父亲?」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3

即使到最后一刻,父亲仍然深陷痛苦之中。

居家安宁,成为了一则谎言。

家属的指责、不信任,将河田的职业操守深深重创。

此后,这个画面久久困扰着他。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4

直面死亡,是电影的题眼。

本片的编剧长尾和宏,本身就是一名居家医生。

有着 2000 位病人的看护经验,对安宁疗护有深入的研究。

他将正确且成功的疗护搬上银幕,为之正名。

并呈现出最真实的病患反应、亲属与医生的心理。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5

片中,经历失败后的河田找到一位前辈请教经验。

前辈的一番话宛如晴天霹雳。

患者很有可能并非绝症,还有抢救的可能。

安宁疗护不等于放弃患者,而是秉持对人最大的尊重与关怀。

「适时地怀疑医院的诊断,不能放弃任何一点可能性。」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6

观摩前辈的做法,也给了河田极大的触动。

即使患者已经死亡,前辈仍然安抚、与之对话。

他认为,就算心跳与呼吸停止,大脑与皮肤细胞还会作用一段时间。

生者与死者最后的沟通,不该被撕心裂肺的悲哭取代。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7

每位家属都擦干眼泪,收拾起哭丧的神情。

在医生的鼓励下,挨个与老人牵手告别。

最后还拉上医生,一起合影留念。

河田这才发觉,原来「等死」也可以是一门艺术。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8

安宁疗护的艺术,关键就在等待。

首先,医生要懂得等待。

拯救患者,历来是医生的本能。

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

在各大医院,让患者死亡等于失败,也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

然而,延命治疗往往会导致患者会出现咳嗽、积痰等状况。

宛如溺水挣扎,在病床上痛不欲生。

「让患者在最后一刻这么痛苦的凶手,是我」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19

安宁疗护,则恰恰相反。

枯萎,是前辈对死亡的比喻。

他认为,就是要让病患者像花脱水枯萎般死去。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0

其次,家人也要学会等待。

居家安宁最大的现实障碍,往往来自家人。

一个案例,令河田痛心不已。

该名患者因吃年糕意外噎住了。

家长没有听从居家医生的劝阻,叫救护车送去了医院。

患者的命是保住了,但余生要一直插管治疗,异常痛苦。

「真可惜,明明枯萎得很顺利」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1

出于亲情、道德、舆论等因素,大多数人都无法坐视亲人的离世,会采取急救、延命治疗。

这其实违背了临终者的真实意愿。

救护车的警笛声,会将居家安宁的梦毁于一旦。

当患者到达「生命之墙」时,不必多做挽留。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2

最后,患者本人也要等待。

直面死亡,绝非易事。

本多先生,是给河田留下最深记忆的一名患者。

作为团块世代,他参与过全共斗运动,也是筑起社会经济的栋梁。

他酷爱川柳诗句,即使身患绝症,仍造句逗乐,一副混不吝的样子。

「为了让棺材,减轻一点重量,减肥中」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3

当众人离去,恐惧再藏不住。

写下的诗句,出卖了他的逞强。

「再怎么逞强,也止不住对死亡的恐惧」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4

幸运的是,他选择了一位优秀的居家医生。

河田医生也第一次意识到,在安宁疗护的过程中,陪伴才是最佳良药。

他会随机登门拜访,聆听本多先生的故事。

时值烟花节,共同小酌观赏。

面对本多想要抽烟的请求,他也破例应允。

「自由是生命之美」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5

烟花教给了本多人生的最后一课。

绚烂地绽放,如同社会阵场上的勇将。

消无声息地隐匿,像生命的休止。

「是烟火教会了我凋零的美丽」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6

这部电影让很多人想到《入殓师》。

将死亡直白地暴露在观众面前,并以浪漫温情抚慰。

同样,这也是不断打破偏见的历程。

一路上,入殓师要克服自己的反感、换取妻子的理解、忍受众人的目光。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7

如是困境,也横亘在居家医生面前。

他们工作时间极不稳定。

但凡病人离世,不论凌晨还是清晨,都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至于收入,也低于行业的一般水平。

同期的医生都进入大医院,晋升的晋升,加薪的加薪。

河田却只能拿着微薄的薪水,奔波往返于各户人家。

妻子怒其不争,毅然离婚。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8

河田也曾怀疑自己职业的意义。

但与本多先生的相处,让他的观点有了转变。

老顽童总是不遗余力地搞怪,将人生阅历以玩笑的形式分享给众人。

「就算真的有死后的世界,也一定是个很棒的地方,因为都没有人回来呀」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29

本多先生的离世是安详的。

河田的心中并未被悲痛充塞,反而生出由衷的感激与快乐。

所谓「不痛的死法」,同样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感谢您教给我许多事,与您相处的这一个半月真的很快乐。」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30

居家医生所做的,与医院不同。

医院看的是诊断书,为了拯救、续命。

居家医生看的则是患者的人生故事。

是人活在世上都有着不同的样貌,包括外表、思维、社会地位、信仰,都必须全面了解。

这就是医疗的魅力所在。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31

每个人都赞同,如何活着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

却有很多人忽视了,自主选择如何死去,同样重要。

在今年的两会上,鱼叔就留意到一则提案。

人大代表杨杰孚建议,增设安宁疗护病区。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32

他指出,当前国内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的老人比例高达 75%,有超过 4000 万老人失能或部分失能。

同时,许多绝症患者也在痛苦的治疗中捱过生命的倒计时。

安宁疗护,能为他们保留最后一份尊严。

可惜,安宁疗护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成体系的相关医疗,仅有寥寥几家试点医院的病房。

「舒缓」而非「续命」,还未在大众间普及。

如何让患者有尊严、不痛苦地死去,仍需要政策层面的推进。

同样,对生者也是一场考验。

相处、对话、告别,都是为了懂得爱惜他人。

对不起,别让这 4000 万人,不得好死 - 33

全文完。

助理编辑:三十郎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