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4.9°C-17.1°C
澳元 : 人民币=4.83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蘑菇界的“黑无常”:一旦误食,难逃一死?

2022-04-02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来源丨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

头戴黑帽,身穿黑衣,手持“勾魂锁链”,阴神“黑无常”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但你要是觉得只有鬼神文化中有黑无常那可就错啦~

在种类繁多的野生蘑菇中,有一种蘑菇也可以被冠以“黑无常”之名。它同样也戴黑帽,穿黑衣,致命的毒素就如同“勾魂锁链”一样,一旦误食,难逃一死。这种蘑菇就是大名鼎鼎的“灰花纹鹅膏( Amanita fuliginea )”,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因与众多可食的美味野生蘑菇相似而频繁被误食,常年位居“致死蘑菇排行榜”的前列。

灰花纹鹅膏 | 杨祝良教授

灰花纹鹅膏的科学发现

灰花纹鹅膏( A. fuliginea )可以说是中国“国标性”的蘑菇,谈起这种蘑菇,世界人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中国,就好比一提起绿盖鹅膏( A. phalloides ),人们就会联想到欧洲一样。灰花纹鹅膏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在中国广泛分布,并且还造成了大量的致死案例,但其实它的最初发现地并不是中国。

1952年7月26号,生物学家本乡Hongo在日本中部地区的大津市三井寺首次发现了灰花纹鹅膏,并以 fuliginea 作为这个种的种加词, fuliginea 来源于英语单词 fuliginous ,意为“煤烟色的”,用来形容灰花纹鹅膏独特的菌盖颜色。

灰花纹鹅膏 | toolate.s7.coreserver.jp

当时,本乡Hongo在描述这个物种的时候并没有说明它的毒性。在观察了这个种的形态特征之后,他将灰花纹鹅膏划到了鹅膏属里面的檐托鹅膏组( sect. Phalloideae )。现在我们知道,檐托鹅膏组里面的大多数蘑菇都含有剧毒,包括绿盖鹅膏( A. phalloides )、致命鹅膏( A. exitialis )、黄盖鹅膏( A. subjunquillea )等等,这也预示着灰花纹鹅膏很可能也是一个剧毒的蘑菇。

1972年,日本研究人员率先对灰花纹鹅膏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含有α-鹅膏毒肽——一种能够致命的蘑菇毒素,证实了灰花纹鹅膏是有剧毒的野生菌。之后,1981年,本乡Hongo参与出版的《续原色日本菌类图鉴》中也提到这个种含有剧毒,提醒大家不要误食。

毒毒毒、灰花纹鹅膏到底能有多毒?

我国民间多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但由于许多人区分不清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导致蘑菇中毒事件屡见不鲜。2004-2014年,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的统计数据,这11年间我国共发生蘑菇中毒事件576起,中毒病例3701例,死亡786例,病死率高达21.24%。误食蘑菇中毒死亡人数占整个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比例的35.57%。

可以看到,毒蘑菇中毒已经成为我国食物中毒致死事件的主要原因,而灰花纹鹅膏便是元凶之一。

灰花纹鹅膏 | toolate.s7.coreserver.jp

中国初次发现灰花纹鹅膏是在1987年,著名菌物学家卯晓岚先生于湖南地区采集到了这个物种的标本,并赋予了它“灰花纹鹅膏”这个形象的中文学名。在一些资料中, A. fuliginea 也被叫做烟色鹅膏、黑鹅膏、褐盖鹅膏等等,不过现在普遍接受的都是最初的“灰花纹鹅膏”这个称呼。

1997年,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采自湖南的灰花纹鹅膏进行了毒素的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极毒的致命蘑菇,其实结果不言而喻,因为在开展研究之前,就已经发现了好几起因为误食灰花纹鹅膏中毒乃至死亡的案例。

其中最早的一例可以追溯到1995年6月12日,湖南省长沙市杨某一家共14人在误食灰花纹鹅膏后中毒,从翌日凌晨4时开始,14人全都陆续发病,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经医院多方抢救后,仍有9人死亡。

哪怕是信息传播如此迅速且极其重视毒蘑菇宣传的今天也依旧有不少人因误食灰花纹鹅膏中毒。(案例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刊)

2021年,湖南发生1起灰花纹鹅膏中毒事件,5人中毒,所幸无人死亡。2020年,湖南、广州、浙江共发生17起灰花纹鹅膏中毒事件,43人中毒,3人死亡。2019年,湖南、浙江共发生4起灰花纹鹅膏中毒事件,9人中毒,无人死亡。……

通过观察近些年的这些灰花纹鹅膏中毒案例,可以发现,灰花纹鹅膏的致死率降低了很多,极少会出现1995年那种14人中毒就有9人死亡的情况,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毒蘑菇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关于剧毒蘑菇的治疗手段也更加成熟了,所以大家一旦发现食用蘑菇中毒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灰花纹鹅膏的致命毒素

食物中毒要重点关注蘑菇,而蘑菇中毒则主要看鹅膏,鹅膏中毒又多半是灰花纹鹅膏或致命鹅膏……

据统计,世界上90%以上的蘑菇中毒事件都是由含有肽类毒素的鹅膏菌导致的。目前已经发现的蘑菇肽类毒素多达22种,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鹅膏毒肽类( amatoxins )、鬼笔毒肽类( phallotoxins )和毒伞毒肽类( virotoxins )。

灰花纹鹅膏 | toolate.s7.coreserver.jp

它们都是环肽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酸碱、冷藏等条件下都不易发生变化,且易溶于水和酒精,因此一般烹调无法破坏其分子结构(此处插入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V2FKBWLNZQmY2KepYA18Q),这些肽类毒素在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强烈的毁坏作用,被认为是最危险的那一类蘑菇毒素。

此外,鹅膏毒肽这种毒素不仅会致死,还相当具有迷惑性。食用者中毒后鹅膏毒肽毒素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这段时间食用者不会产生任何中毒症状。潜伏期过后中毒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肠胃症状,接着就是“假愈期”,这个阶段症状消失,给中毒者康复的错觉,然后不再继续治疗,进而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最后导致病情恶化。

灰花纹鹅膏肽类毒素总含量高达12583.7μg/g(干重),而毒霸欧洲的绿盖鹅膏才7456.2μg/g,也就是说灰花纹鹅膏的毒素高了近一倍;中国后起之秀——致命鹅膏(A. exitialis)的肽类毒素总含量为8152.6μg/g,也远远比不上灰花纹鹅膏。1/2的绿盖鹅膏被认为能够毒死一个成年人,换成灰花纹鹅膏的话,或许你只需要食用1/4,就能一命呜呼。尽管在同一蘑菇的不同标本中,其含有的毒素含量会有一些差异,但依旧可以说,灰花纹鹅膏是世界上最毒的那一类蘑菇。

要想避免食用灰花纹鹅膏中毒这种悲剧,咱们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它,要能够将它从众多可食用的蘑菇中区分开来。

灰花纹鹅膏整个看起来黑黑的,小型至中型(菌盖直径<9cm),不会长得很大。细细去看,你会发现菌盖带有灰、褐或黑色色调,盖面具有纤维丝状的花纹(鳞片),这种纹理会因为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菌盖边缘没有沟纹,短菌菌褶近菌柄端逐渐变窄而不是平截,菌柄常附有浅褐色的鳞片,其基部近球形,菌环的位置很高(顶生至近顶生)。

滑动查看辨别灰花纹鹅膏的tips↓

图1:灰花纹鹅膏的大小尺寸;图2:盖面具有纤维丝状的花纹且边缘没有沟纹;图3:菌柄常附有浅褐色的鳞片,菌环顶生 | gbif.org,拍摄:balawu

依次为袁氏鹅膏、湖南鹅膏、隐花青鹅膏

滑动可查看↓

图片来源依次为:groups.kib.cas.cn、李建宗blog.sciencenet.cn、Vihane (wihane) mushroomobserver.org

每年夏秋季,在由壳斗科与松科植物组成的混交林或纯阔叶林里面,灰花纹鹅膏常常三五成群地从土里冒出头来,黑色身影如同死神一般,吸引着蘑菇猎人们。需要注意的是,灰花纹鹅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而湖南、江西、浙江、广东等省份则是灰花纹鹅膏中毒事件的主要发生地。

常怀敬畏之心,猎蘑之路才能顺通无阻。关于灰花纹鹅膏的“菇事”到这里就结束啦,大家在食用野生菌的时候千万要辨别清楚哦~

这12种剧毒蘑菇中,你能找出灰花纹鹅膏吗?

图片来源:Cai Q, Cui Y Y, Yang Z L. Lethal amanita species in China[J]. Mycologia, 2016, 108(5): 993-1009.

答案揭晓:b

参考文献

[1] 杨祝良. 中国鹅膏科真菌图志[M]. 科学出版社, 2015.

[3] 周茜. 灰花纹鹅膏菌(A. fuliginea)肽类毒素的检测、分离纯化与鉴定[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4] Cai Q, Cui Y-Y, Yang Z L. Lethal A. species in China[J]. Mycologia, Taylor & Francis, 2016, 108(5): 993–1009.

[5] Li H, Zhang H, Zhang Y, 等. Mushroom Poisoning Outbreaks — China, 2021[J]. China CDC Weekly, China CDC Weekly, 2022, 4(3): 35–40.

[6] 李常明, 李东屏, 张志光, 等. 灰花纹鹅膏的毒素及毒性研究初报[J]. 食用菌学报, 1998(02): 53–56.

[7] 卯晓岚. 中国鹅膏菌科毒菌及毒素[J]. 微生物学通报, 1991(03): 160–165.

[8] 李建宗. 鹅膏菌属的两个新记录种[J]. 真菌学报, 1996(02): 154–156.

[9] 陈作红, 胡劲松, 张志光, 等. 我国28种鹅膏菌主要肽类毒素的检测分析[J]. 菌物系统, 2003(04): 565–573.

[10] Hongo T. Larger fungi of the provinces of Omi and Yamashiro (4)[J]. J Jpn Bot, 1953, 28: 69-75.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