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20.4°C-22.7°C
澳元 : 人民币=4.8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俞洪敏: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更痛苦

2022-01-11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俞洪敏在一次访谈里曾说:我有一个理念叫做,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过得更痛苦,你如果从苦中也能找到任何幸福,你就是幸运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的,那么他就会因为眼前的不幸,而变得愈发不幸。

本质上这是个认知问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之所以能够让我们产生或开心或悲伤的情绪,都是认知决定的。

俞洪敏: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更痛苦 - 1

例如一只乌鸦叫了,迷信的人会认为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生物学家只会觉得那只是一个物种的正常生理反应,并不会引发人类世界的任何不幸。

从这个角度讲,人生中的很多不幸和痛苦,真的有我们想象和表现得那么糟糕吗?

也许,真的没有。人只是被自己的想象力束缚住了。你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你对幸福的过度渴求。

那些看似痛苦的人不是真的痛苦,而是由于认知局限过度地追求幸福。这种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对苦本身极度排斥,且看不见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转而紧紧地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地想得到。

俞洪敏: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更痛苦 - 2

可这个世界又不是你想怎么就能怎样,一个人不可能得到所有的幸福,通常情况下,人的一生都是甜苦参半。

但过度追求幸福的人,常常被自己过度的欲望搅动得连原本的甜都感受不到。心理学上有一种白熊效应,即有人对你说:“别去想白熊的样子!”,你心里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一只白色的、毛茸茸的熊。

越是强调不要去想的事物,人的脑海中就越是会不断地出现它的样子。

因此人脸上的虚弱、哀伤或许不是不幸造成的,而是过度追求幸福。其实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幸福是很容易的。

俞洪敏: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更痛苦 - 3

美国作家梭罗说:“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同时,对待出现在人生里的苦,我们也不需要像是遇到了洪水猛兽,苦就是苦,既不可怕也不友善,它只是生命本来就应该经历的一面。

日剧《九重奏》里有一段角色的自我对话:“可是为什么天阴了就说天气不好呢?”、“阴天就是阴天,没什么好不好的。”同理,苦就是苦,没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宁静,就需要学会用看待幸福的态度,看待痛苦。

俞洪敏: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更痛苦 - 4

Huxley曾说:“如果我的生活可以按照既定的轨迹继续下去,比如像时钟一样,只要上好发条就能规律运行,那么我还有必要在生活中努力追寻自由意志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极乐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得到绝对完美地安排,彻底地杜绝痛苦,那样的人生真的意义吗?

这样的乌托邦世界,就算真的能打造出来,它也无法实现循环持续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

对此我们可以如此理解,痛苦成久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如果世界上没有痛苦,你我根本无法知道幸福的意义。更不可能为了追求幸福,积极主动。

俞洪敏: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更痛苦 - 5

人生原本就是由一件接一件的麻烦事情组成的,通过面对解决这些麻烦事,每个人都能找到存在着的意义和价值感。

痛苦没有尽头,任何一个痛苦的消失,都意味着下一个痛苦的来临,而我们对此无须惊慌,坦然面对。

你只需要专注地过好当前的生活,苦乐皆接受,不要执着于对愉悦情绪的过度执着,因为执着本身就会让你不快乐。

再者试着转换自己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我们之所以觉得苦可怕,是因为早先形成的认知认为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俞洪敏: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更痛苦 - 6

例如运动对很多不运动的人来说很痛苦,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进行长久的运动。让他们痛苦的不是运动本身,而是对运动痛苦的这个认知。所以改变思维,你会发现一片碧海蓝天。

不要回避痛苦,人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体验,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对人生更全面、饱满的认识。回避痛苦只会让我们的快乐更加脆弱。

如果你出现了痛苦的负面情绪,不需要着急地跳出这个情绪,若执着于改变情绪,很容易进入白熊效应,越是想忘记痛苦越是痛苦。

俞洪敏: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更痛苦 - 7

放下对积极情绪的执念,坦然地和糟糕负面时刻共处,放下即自由。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