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方爆火的“中产蔬菜”,是南方小孩“白捡”的春天?(组图)
我还是没忍住,下单了今年春天最火蔬菜:板蓝根青菜。13.9元300克的价格,让我按付款的大拇指没忍住抽了一下。半小时后,这包时令尝鲜春菜,和蚕豆、春笋等一众南方春滋味,就一起被送到了我家。
这是我北漂的第八年,却是第一年可以如此省力地邀请好友,来吃老家的春季菜饭。
板蓝根青菜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无论看起来还是吃起来,都跟芥蓝苗一个味儿,脆嫩中带着些许梗,药的苦涩感一点也没有。蚕豆自然还是熟悉的臭脚丫子味儿,春笋在平台上,被电商标注从安吉空运新鲜采摘。
三个好友齐心协力,不一会儿就把满眼碧绿的春季菜饭端了出来,“你刚刚应该再下单一个枸杞头和马兰头,我们凉拌一下,就更完美了!” 一个朋友突然想起。顿时,房间“唉”声一片。
满眼碧绿的春季菜饭(作者供图)
今年开始,北京各类电商超市里春菜的品种突然丰富了起来。不仅有长期霸榜的香椿蚕豆槐花,连专属于南方的春笋、枸杞芽、茭白也成了手指之间可以下单的选项,更夸张的是云南的海菜花、金雀花、石斛花,都能在不到20分钟的配送距离外等我…想到几年前为了吃口老家的春天,几乎要横跨北京城,找那种特别的菜场,今年头一次感觉春天在北方变得具体而方便。
只是,要说这是物流发达的结果,我却是存疑的。毕竟物流不是今年刚发达,为什么突然今年,南方春菜在北方大型爆发?是我错过什么新闻了么?
1.北漂的南方人,吃点春天不容易
刚来北京的时候,能吃到的春天时令基本只有上市期不到一个月的香椿,和不满一周的槐花。而且由于它俩都不是我老家常见的春菜,来的头一年我都不知道怎么烹饪,还是北京土著教我:香椿切碎炒鸡蛋就行,槐花直接做馒头呀!
可我是南方人,不会发面。北方春天跟我的交情,就只剩下了香椿。
还是好几年后,我才从老乡口中得知在北京南边的大红门,藏着一个浙江温州人开的菜市场。“那边都是建材城,一般都是温州人在做,所以就成了一个’小温州’。菜场定位不好找,你就下大红门地铁站以后问就行。” 朋友还专门嘱咐我,“去一趟不容易,你要是去提前跟我说,我告诉你我要啥,你帮我也带点回来。”
这个温州菜市场,藏在一个名叫“鑫江南便民服务中心”的门牌下面。其貌不扬,进去以后却“豁然开朗”。偌大的地下菜市场,从南方的春笋百合盘菜,到剥好的蚕豆豌豆毛豆,还有冰鲜的小黄鱼、手做的猪肉糕…一家家看过去,能让南方人热泪盈眶。甚至这里卖东西的方法,都跟南方一样,你可以要一小把葱,也可以让老板帮你把鱼切成片。当然,价格自然也是比北方普通菜场贵上一倍,新鲜程度也比不上老家。但能看见活得,新鲜的,甚至能买得到,在当时对我来说,已经是无法想象的快乐。
北京大红门的菜市场(作者供图)
去完的第二天,我就激动地给身边各类亲朋好友发信息,我说来北京这么多年,这次终于可以给大家安排一次完整的“春味大赏”。
也是那次,我意识到原来很多北京人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大红门有这么个神奇的菜场。而我们南方人熟悉的芋艿、芜菁、芦蒿,也真的不在北方人春季的味蕾里。看着北京土著面对温州菜市场里场琳琅满目的春天面露难色,我默默跟自己说,南方的春天就是来了北方,大概也不会有市场。
这里有属于自己的滋味,而我既然选择了北漂,就要学习融入这个滋味。想吃家乡的滋味,还是网购吧。毕竟除了自己和少数老乡,还有谁会在北方的春天,渴望一口马兰头的清香?今年这种春菜大爆发的便利,当年的我可再也想象不到。
2. 春菜走出南方,是一个大型计划
前一天聚会里忘记买枸杞头和马兰头,成了我一个心结。于是早起第一件事,就打开了电商app,打算单方面弥补一下昨天的遗憾。只是当我刷到“马兰头”和“枸杞头”的信息介绍时,却发现了一些让人意外的信息。
马兰头、枸杞头、豌豆头,菊花脑,在我老家南京又被叫做“三头一脑”,是春季餐桌的标准搭档。马兰头焯水后拌切成小粒的香干(或臭干),枸杞头焯水后拌麻油,豌豆头下锅跟白酒一起爆炒,菊花脑则一定配鸭蛋加麻油,做成清凉爽口的汤。如果再配上一个新鲜出炉的烤鸭腿,蘸着卤汁大快朵颐,这简单一顿饭,几乎可以撑起一个南京人全部的精神力量。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这几年北漂认识的朋友也教会了我,不同地方的人对不同春菜有迷恋。比如河南人热爱面条菜,云南人必吃金雀花,像马兰头菊花脑这种野菜,虽然别的地方也长,真正痴迷的就只有江浙沪地区。
所以我几乎默认,手机里这个位于北京的电商超市,卖的马兰头和枸杞头,产地肯定是江苏省内。
然而产地这栏,我分明看见了“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
突如其来的陌生,让我有点找不到方向。干脆打开了app上其他的时令春鲜,这才发现豌豆尖也来自云南昆明,折耳根也来自云南昆明,芦蒿、荠菜、芦笋也来自云南昆明。而另一波中原特色春菜,比如花椒芽、面条菜、榆钱花、蒲公英,则统一来自山东寿光。
经验告诉我,今年的春菜大爆发,可能跟这些意料之外的产地有些关系。这如此统一的节奏,很像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在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基地培育、农户参与的方式下,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首次重点种植了小上海青、菜心、马兰头、荠菜等30余种果蔬,种植面积超2万亩,年产值超5亿元”,云南日报两年前的一则旧闻里,我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小森林》剧照
紧接着,“据野菜种植户介绍,种野菜的经济效益是种普通叶菜类蔬菜的两倍。以马兰头为例,每20多天就可以收割一茬,一亩地收益1~2万元不成问题”,是来自四川西昌的农业旧闻。文章对马兰头的经济效益进行了介绍。
“湖北黄冈的徐颂文,2023年3月将菊花脑从江苏带到湖北麻城。他表示虽然菊花脑在南京普遍种植,但在湖北却还是新鲜菜。目前批发价可以达到七、八块钱一斤,经济效益极高。” 是《长江蔬菜》杂志两年前的一篇报道。
而我下单的电商平台官方公众号,去年的一篇推送里也清晰地写着:“把云南海菜花这样的小种蔬菜带进更广阔的市场,是企业发展下一步更重要的事情。”
散落在不同古早新闻里的只言片语,让我拼凑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画面。所以我以为很难有人欣赏的地方野菜,其实早在几年前就被市场选中,成为下一轮餐桌的网红?而规模化栽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诉求显示,它们可以给农民带来“高经济收益”。
3. 吃上鲜的下一步,可以是吃得起鲜么?
关掉app后,我坐在沙发上,有点不知如何思考。
能在春暖花开,气温回暖的季节吃到家乡的春菜,是我过去八年北漂最大的心愿。当年连续倒地铁,来回耗费4个小时从大东边去到南边的大红门,也是为了能够拥有将春天吃在嘴里的快乐。如今愿望终于实现,而且得来完全不费工夫,我应该高兴才对。而且农民因种植小众野菜,可以获得更多收入,更是值得奔走相告的好事。
可我作为普通消费者,又不能无视电商超市里马兰头9块钱200克,草头12块钱250克的价格。
它们乍一看不贵,但单位是克。换算成斤,一斤马兰头就是22.5元,一斤草头更是要24元。炒过草头的都知道,一斤草头摘完老叶硬根,再炒出来可能成品吃不了两口就没了。这也是野菜的“问题”,不经吃,需要很多很多才能勉强做出一顿。但这也是野菜的优势,它们长得肆意。我想起小时候跟爸妈去栖霞山挖荠菜,也是如此阳光明媚的4月天,就是山林里,草丛边,它们随处可见,不仅不要钱,还漫山遍野都是。
南京菜市场里各种各样的春菜(作者供图)
在今年北方,当春菜集体进入爆发期,它们也同时变成了比车厘子蓝莓这些中产水果还贵的存在。这两天我还刷到海底捞把春菜做成礼盒,“苹果丝瓜”“鸡腿芥蓝”“乌蒙山水果清芹”“武夷山脉千丝脆笋”,四套小盒,每盒不足200g的分量,价格卖到了30元。也难怪网友已经开始戏称这些春菜是“中产蔬菜”。
我发了个信息给我妈,“今天楼下马兰头多少钱一斤。”
“5块钱吧,最多6块。早上你爸嫌贵没买,说一会儿收摊前看看能不能再便宜一点。怎么啦?”
“没什么”,我咽了咽口水,快速打出,“我也下单了马兰头,北京竟然有卖的了你敢信?说不准晚上我们可以隔空随一个。”
南京的春菜(作者供图)
当然,我真正想说的其实是,你们买点摘好等我,我晚上回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