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1日 13.5°C-17.9°C
澳元 : 人民币=4.83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近镜头丨“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2022-07-08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近镜头丨“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 1

" 老同志,你就是去国际上领奖的那位吧?"

" 你是什么时候到场里的?"

" 你们现在生活怎么样?住在哪里?"

2021 年 8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的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在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交流时,总书记一下子就说出了第一代退休职工代表陈彦娴的情况。

2017 年,陈彦娴代表林场职工领回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 " 地球卫士奖 "。

" 总书记那么忙,还记着我这个普通的工人,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 年过七旬的陈彦娴回忆,总书记说他之前没有来过承德,也没有来过塞罕坝,但总书记对塞罕坝非常了解。

早在此次考察的 4 年之前,2017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林场的建设者们 " 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

" 承德我是头一回来,一直心向往之。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实地看一看。"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承德之行,第一站就来到这片绿意盎然的林海。

塞罕坝位于河北北部,半个多世纪前还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如今这里已建成百万亩林场,成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如同一只展翅雄鹰,塞罕坝扼守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守卫着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沧桑巨变背后,是三代塞罕坝人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

新华社记者拍摄这张照片的地方——尚海纪念林,正是百万亩绿色林海的起源地,旁边有一块写着 " 绿之源 " 的石碑。

" 尚海 " 二字指的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

60 年前的塞罕坝,除了寒冷,就是风沙,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王尚海带领着一支 369 人、平均年龄不足 24 岁的队伍在茫茫荒原上开始造林。

一开始,林场的造林成活率不足 8%,大家的热情劲儿被狠狠泼了冷水。王尚海的倔劲儿却上来了,他骑着马跑遍了林场的山山岭岭,决定带领百余人开展 " 造林大会战 "。

纪念林里的展板上,一张老照片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照片上,王尚海正蹲在地上同职工一起研究造林技术。

" 这就是当年‘造林大会战’的情景吧?" 凝视照片,总书记询问。

" 对。" 林场场长陈智卿指着一张张老照片向总书记介绍:当时造林要一个人插苗,两个人在上面把土踏实,防止苗木失水;老一代塞罕坝人是骑马护林,当时要住马架子,喝水靠化积雪。

" 当时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把林子造起来了!" 总书记感慨地说,并问起王尚海同志的有关情况。

" 他始终放不下这片林子,1989 年去世后,家人遵从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这里,与这里的一草一木永远相伴。" 陈智卿介绍。

沿着木栈道,总书记步入林中。在一棵落叶松前,总书记仰头看了看高大的树干,还特地用手丈量了一番:" 长得很好,树干很直。"

" 森林怎么抚育的 "" 林子里生物多样性怎样 "" 有没有上层生物链的动物 "…… 总书记一路走一路问,详细了解林场生态环境的情况。

" 我告诉总书记,这里经常出现黑琴鸡、狍子,这些年还发现了狼。总书记听了很高兴,笑着说这个很好。" 陈智卿回忆说。

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意气风发的青年,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面对三代林场职工,习近平总书记说:" 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 总书记说,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经历了建场初期的困难,陈彦娴老人对总书记这句话感触良多," 我们要将塞罕坝精神代代相传,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把自己全部的力量付出给脚下的这片土地。"

如今,塞罕坝精神已经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将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