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9.5°C-15.5°C
澳元 : 人民币=4.82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普通家庭生几胎最幸福?研究显示:父母的年龄很关键

2022-03-11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两年来,我国不断出台了二胎政策与三胎政策,随着政策的不断更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片哗然,对于普通家庭来讲,一对父母能够养育好一个孩子都是一件难事,更别提两个孩子或者三个孩子了。

物力比较雄厚的家庭来说,养育子女就显得轻松多了,金钱和物质方面的富足能够抵消大部分在养儿育女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收入一般,地位一般,那么在养儿育女方面就势必要付出更多的牺牲。来弥补金钱与物资缺乏带来的困扰,以及物资分配方面的不足。

对于普通家庭来讲,子女越多,他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与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因此,孩子的数量对于家庭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指数有着极大的影响。

普通家庭生几胎最幸福?研究显示:父母的年龄很关键 - 1

然而,对于家境富裕的人来说,子女的数量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度。那么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生几个孩子是最幸福的呢?或许答案与你想象中有所不同。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家庭幸福指数不会一成不变,父母年龄很关键

据2017年我国社会学者展开的一项针对于我国社会的综合性调查,其调查领域包括了家庭的子女数量,以及对其家庭幸福程度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受试者年龄大概分布在20岁到90岁之间。

社会学家将所得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后,以年龄差异为横轴,幸福指数为数轴,将所有家庭的幸福指数变化趋势,绘制成一张线形图,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父母60岁之前,独生子女家庭的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多胎家庭。而到了父母60岁之后,多胎家庭的幸福指数又会反超独生子女家庭。由此可见,父母的年龄成为了一个影响孩子幸福度的关键因素。

普通家庭生几胎最幸福?研究显示:父母的年龄很关键 - 2

调查结果还显示,一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多少,并不会直接对父亲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对于中年母亲的影响却非常大,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母亲的生活,幸福指数会随之而降低。

在将不同户口类型的家庭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农村家庭的父母在有了儿子之后的生活幸福指数会明显上升,而城镇父母则不会因为儿子的出现,而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幸福感,相对而言城镇中的父母更加喜欢女儿。

除此之外,中南政法财经大学也有类似的实验为上述观点做理论支撑,该研究结论发表于中国社会期刊中,研究人员共调查了,湖北省1500个家庭的现实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大部分老年父母来说,拥有的子女越多,在晚年能够感受到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并且大多数有女儿的家庭相较于有儿子的家庭而言,会更加幸福。

普通家庭生几胎最幸福?研究显示:父母的年龄很关键 - 3

同样家庭幸福程度也与儿女的受教育程度相关,也就是说儿女接受道德教育水平越高,家庭幸福指数就会越高。

而类似这样的研究国外也有对于欧美家庭来讲,家庭中拥有两个孩子,是公认的最幸福的家庭结构。

而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之中,没有孩子的家庭明显比有孩子的家庭幸福指数更高,只有在少部分的北欧国家,有孩子的家庭明显比没有孩子的家庭更加幸福。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能够发现究竟生几个孩子?对于家庭而言,是最幸福的,实际上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除了排除年龄所产生的影响之外,普遍而言,独生子女家庭的幸福指数更胜一筹。

普通家庭生几胎最幸福?研究显示:父母的年龄很关键 - 4

在影响家庭幸福的子女胎数下还有诸多中间因素

首先是客观因素,也就是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对于子女数量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选择生几个孩子并非随心所欲,在这其中要考虑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毋庸置疑普通家庭受到影响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富裕家庭。

社会环境的改变会导致人们的选择与认知方式发生变化,人们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会不断地适应社会,同时,家庭中的子女数量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主观因素,个体的价值观与选择生活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他们对于后代的考量。有些父母觉得一个孩子好,所以就只生一个自己的孩子压力不大,对于孩子而言,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普通家庭生几胎最幸福?研究显示:父母的年龄很关键 - 5

而有的父母觉得两个孩子好,孩子之间相互作伴,不会孤单,即使等父母去世之后,两个孩子也能够相互支撑。

因此,到底是一个孩子好还是多个孩子好,还要取决于父母的想法,只要能够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就是幸福。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