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12.8°C-16.9°C
澳元 : 人民币=4.82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百年清华的基因:君子以自强不息

2011-04-16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评论0条
三联生活周刊2011016期封面 三联生活周刊2011016期封面

1947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同学结伴秋游八达岭 1947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同学结伴秋游八达岭

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期间,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外出实习 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期间,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外出实习

  大学梦想与君子之道

  清华基因

  君子以自强不息

  ◎苗炜

  “我外公和外婆是1937年8月17日那一天坐船离开上海,去欧洲留学的,那时淞沪会战已经开始,船是从上海租界出发的,留学生在船上都能看到上海的炮火,他们很多人都是哭着离开。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对国家的感情,他们一定要学成回来建设祖国。”高晓松谈起他的外公张维、外婆陆士嘉时说。张维1937年考取第5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生,先在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后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继续留在德国,1941年与留学德国的陆士嘉女士结为伉俪。“我母亲就是1942年出生在德国,当时盟军已经开始轰炸德国,我外公外婆在‘二战’结束后辗转返回中国,1947年来到清华。住到了胜因院,隔壁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后边就是金岳霖。”

  胜因院,位于清华校内照澜院西南、新林院西,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建成,取名胜因院,大概是因为西南联大期间清华曾租用昆明圣因寺为校舍,改“圣”为“胜”,也有纪念抗战胜利的寓意。

  从建校开始,清华就与战事有着密切的关系。1910年12月,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开始教学和考试,各地选拔之英才要经过甄别才能留洋或留校继续学习,淘汰率接近10%。1911年8月的招生考试,共4场,第一场考3门功课,第二到第四场共考10门功课,除中文和历史外,考试均用英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清华学堂原定10月16日新学期开学,因辛亥革命,外事紧急,开学仪式暂缓,大量学生开始自行离校回家。当时正在清华学堂求学的吴宓在日记中写道:“日来警报纷纭,一日数起,闻之殊令人惊惶异常。现北京各报,已为政府禁止登载各省乱事,以故一切详情难得确知。”而后,美国公使致函清华学堂美国教员,称无法派兵守护清华园,学校中的美国教员或者进城居住,或者返回美国。清政府挪用这一年的退还庚款去弥补军费,清华学堂的经费来源断绝。11月8日晚,校方宣布:“本学堂暂行解散,现仅余存款三千金,当分给诸生作旅费各谋他适,计每人可得二十元,明晨发给。凡职员、学生人等,统即于明晨搬出。”1912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返校学生有300多人。此时,这所学校的英文名称已悄然变化,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中的“帝国”两字不见了。清华在清廷统治下只有一个学期,但追溯这所学校的兴办,又不可避免地留有一个老旧帝国的影子。“清华之立,其源实导自庚子拳匪之乱……四万万人之膏血,清华所以成立之原素也。”在这所学校建立之初,她就承担着一份特殊的使命。“将来中国之命运,殆全操诸留美学生之手。而清华实为留美学生之制造厂。质言之,清华学校与将来中国之命运,实为莫大之关系。关心中国前途者,对于清华已往之历史,盖不可以忽焉者也。”

  曹禺的《雷雨》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完成的。“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如曹禺一样,肯定有许多青年在山坡上躺下看蓝天白云,在体育馆草地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在紧张的学业之余,这所大学以体育强调学生健全体格和男子气概的培养,以辩论演讲培养学生的修辞和民主精神,让学生领略自由开放的态度,以文艺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性,以服务社会来表现对社会及不幸同胞的关怀。曹禺在这里演戏,爱上了古典音乐也爱上了一个姑娘,学习英语德语,看莎士比亚和契诃夫。然而,这里并非世外桃源。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和同学们办起了《救亡日报》,而在1933年他即将毕业之时,日本军队占领了山海关、进攻热河,曹禺在古北口慰问29军将士。那时的毕业班可以享受一次公费旅行,钱稻孙带队前往日本,曹禺在东京、奈良等城市游览看戏,一面会惊叹于日本文化之美,一面也会念及故土上两国正在交战。

  清华学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这责任还是梁启超早年间的演讲说得尤为清楚:“纵观四万万同胞,得安居乐业,教养其子弟者几何人?读书子弟能得良师益友之熏陶者几何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梁启超以《易经》中的两句话来定义他所说的“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后来成为清华校训。在清华大礼堂的二楼,曾经悬挂“寿与国同”的横匾,人们从清华这小小的一隅,看见积弱的古老国家救亡图存过程中的曙光。而梁启超也清楚地论述了个人、大学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于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

  如果说英美大学的理想之一是认识真理,让学生成为理性之人,而清华大学的理想包含着救民济世的情怀,那么她潜在的一个目标是让国家认识真理。“我很小就听到外公、外婆讲梁思成、林徽因的事迹,讲金岳霖,他们的价值观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不会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所改变,他们知道目前所经历的都是历史的一个片断,他们努力让国家认识真理,我理解他们的幻灭与坚持。”高晓松说。这位歌手将在清华百年校庆之时,为母校送上赞歌。■

  清华的种子

  1921年4月,《清华周刊》10周年纪念号,校刊的编辑写道:“学校一个时代的精神如何,就看校长的态度怎样。我们不必细究周寄梅先生的履历,确实我们承认他是有宗旨、有计划、有理想、有希望的人。清华以前享有的盛誉以及现今学校所有的规模、层层发现的美果,莫不是他那时种下的善因。”

  主笔◎鲁伊

  时间,大约是1911年的某个夏日。北京城外,西直门到海淀的石板路上,清脆的铜铃声和嘚嘚的蹄声中,两个西装革履的人,正骑着驴子迤逦而行。

  那些迎面而来,驮着干鲜果品进城贩卖的乡农,或许会对两人那当时在北京西郊仍不多见的衣着投以惊异的眼光。但要不了几年,海淀的贫妇乞儿就会对如此打扮的人司空见惯,并且机灵地凑向前去,滔滔不绝地说着别处所听不见的恭维之辞——“先生,您将来做校长。”

  这两个人的目的地,是距北京城20里外成府村东北的一处本已废弃多年的园子。本地土著管这儿叫“小五爷园”,因这400多亩地,原是道光皇帝赏给第五个儿子奕琮的赐园。可惜,他的儿子载漪在1900年庚子之变中,于园内聚义和团民设坛举事。最终的结果,载漪被发配新疆,永不叙用,而园子,也被内务府收回,不过十年光景,因无人打理,便已围墙残破,户牖不存,只余园中桑树山茶,对着那块咸丰皇帝手书的“清华赐园”的匾额,寂寞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倘或花木有灵,恐怕万万不会想到,命运的流转轮回,让这座因庚子而废的园子,又会因庚子而兴。仅仅是又一个10年之后,这里便会成为生活在满是“令人呕吐的臭味和不堪入目的街景”的老北京城内的学生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如果一位高等美国人旅行到北平,觉得北京饭店的抽水马桶不行,上西郊去,一定可以满意而归。那儿什么都齐全:邮政局,电报局,银行,使皮鞋脚变成猫脚的软木地板,蹬不碎的玻璃地板,大理石的游泳池和厕所……南方大学生做梦都想不到的。那巍峨的屋子啊,简直是——有皇宫般庄严,而比皇宫舒服,有洋房的各式优点,而比洋房美丽。”1936年的《宇宙风》杂志上,有人这般带着点酸意的调侃。而早在这之前的1920年,访问北京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便已惊叹:

  “一进校门就可以发现中国惯常缺少的所有美德都呈现在眼前,比如清洁、守时和高效……所见到的任何一件东西,都让我感到完美。”

  清华之立

  促成这一改变的源起,是一笔为数“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美元的款子。

  庚子之变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向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赔款白银4.5亿两(约合3亿美元)。其中美国分到的赔款占全部的7.4%,共为美元“二千四百四十四万又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

  台湾学者苏云峰在翻检从上世纪70年代起陆续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时发现,事实上,早在条约签订之时,当时的美国总统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s)和订约全权代表柔克义(William Rockhill)便已清楚,美国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实际损失仅为1165.5万美元,余下的1278.5万多美元,“原属过多”。

  第一个发现其中猫腻的中国人,是时任驻美公使的梁诚。1905年1月,当与海·约翰交涉庚款赔付细节问题时,海·约翰无心之中透露了庚款超索的真相。梁诚当机立断,不再纠缠于以何种方式给付赔款的细枝末节,转为向海·约翰请求退还超收的庚款。身为1875年留美幼童的梁诚更想出了一个既可获得美方之欢迎,也可为中国造就无穷人才的方案。在当年4月10日致外务部的信中,梁诚写道:

原创声明:本文系本站原创采写/编译整理/读者来稿,欢迎转载!转载时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