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7月01日 17.1°C-19.2°C
澳元 : 人民币=4.8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俄乌战争危机与欧洲地缘政治的回归(图)

2021-12-28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欧洲地缘政治已经回归,美国和欧盟将不得不将俄罗斯视为首要的地缘政治对象,即便美国政府并不情愿进行这样的战略调整。

俄乌战争危机与欧洲地缘政治的回归(图) - 1

俄乌边境是当下世界最危险的地区,战争的阴云密布,战争边缘政策成为各方博弈和斗法的惯用手法。当战争边缘变成常态时,战争的爆发可能只需要一颗子弹。俄乌两国军队都举行了十几万人的军事演习,俄罗斯更是祭出了九倍音速的“锆石”导弹作为应对西方威胁的“军事技术措施”。当战争危机到了一触即发之际,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宣布明年年初俄罗斯将通过三条渠道与西方进行外交沟通,俄罗斯军方随后宣布,完成相关演习的俄罗斯军队将从演习区返回常驻驻地。

这场俄乌战争危机的警报就此解除了?今年以来,年初和年末,俄乌边境地区爆发了两次战争危机,这说明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事实:欧洲地缘政治已经回归,美国和欧盟将不得不将俄罗斯视为首要的地缘政治对象,即便美国政府并不情愿进行这样的战略调整。

一、俄罗斯以战逼谈

从今年7月以来,俄军可能会入侵乌克兰的消息就不断传出,而到了年末,超过十万俄军再次集中于俄乌边境,甚至有人猜测,随着寒冬来临,俄罗斯的地面部队可能“兵临城下”。俄罗斯一直否认有进攻乌克兰的计划,同时一直要求美国和北约满足俄罗斯的要求。在俄罗斯向美国和北约提交了谈判清单之后,俄罗斯的目标就清晰起来了。普京是通过极限施压,甚至是战争边缘的威胁,让美国和北约“正视”俄罗斯,而不是傲慢地忽视俄罗斯。俄罗斯的战术进攻背后是战略上的后退和防御,而北约战术上的防御背后则是战略上的攻势。乌克兰是俄罗斯难以后退的底线,也是美国和北约还没有下定决心接纳的前沿。

首先,俄罗斯以“兵临城下”的威慑迫使美国和欧洲国家正视俄罗斯的诉求,战场的高压态势是为了让美国和北约接受俄罗斯谈判的要求。俄罗斯从未承认要对乌克兰动手,但不否认要对北约和西方的威胁做出反应。俄罗斯能够拿捏美国和欧洲的两项武器无非是天然气管道和战争能力,尤其是核导弹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俄罗斯也是耗费了相当多的资源,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部署是需要成本的,另外,亮出了高超音速导弹“齐射”的成绩单,也算是将俄罗斯的家底用上了,最终勉强获得美国、北约和欧安组织“同意”进行谈判。普京在年度新闻记者会上的“诉苦”看起来并非虚饰,而是俄罗斯“虚势”的直白表达。

其次,俄罗斯的“兵锋”所指是乌克兰,但目标却是在美国。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是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的底线。如果乌克兰倒向了欧洲-大西洋共同体,俄罗斯要么再次融入其中,要么成为一个亚洲国家。俄罗斯从18世纪崛起之后,就是欧洲国际体系中的“侧翼大国”。俄罗斯不仅是欧洲体系一员,而且时常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从欧洲一退再退,最终退无可退。从战略态势和历史演进来说,普京的俄罗斯算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憋屈的时刻之一。以俄乌战争危机为筹码,俄罗斯要跟美国、北约谈的问题,核心是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划界”问题,即俄罗斯的安全保障问题,要从美国和北约那里得到落到纸面上的安全保障承诺,其中包括北约不能再吸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北约不在德国以东部署战略武器等等。简单来说,俄罗斯要重新塑造前苏联空间,将中东欧地区作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最后,俄乌战争危机意味俄罗斯近乎“失去”了乌克兰,至少是完整的乌克兰。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俄乌之间的战争危机时有起伏,尤其是今年的两次俄军大兵压境,俄乌关系转圜的空间越来越小,双方的敌意和对抗不断升级,乌克兰已经成为与波罗的海三国一样强烈反俄的国家。乌克兰只有通过扮演西方反俄“堡垒”的角色,才能引起美国、北约的关注和援助,这可能是乌克兰国家身份发生的最为重大的转变。对于俄罗斯来说,俄乌边界正在成为俄罗斯与西方世界之间的边界,这可能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又一地缘政治变局。俄乌战争危机似乎难以将乌克兰压制,而是迫使乌克兰不断提升军事能力。乌克兰可能难以将顿巴斯地区收回,但俄乌边界的“硬化”是俄罗斯重大的战略损失。

二、欧洲地缘政治的回归

二战结束之后欧洲走向了一体化。冷战结束之后,欧盟不断扩大,欧盟的逻辑似乎取代了欧洲的地缘政治逻辑,甚至欧洲人都忘记了在二战结束之前的几百年,欧洲持续了几百年的地缘政治游戏。欧盟以经济、法律等柔性手段实现了欧洲的长久和平,地缘政治已经远去。但克里米亚战争,甚至更早一点的俄格战争,已经预示着欧洲地缘政治以及战争的回归。

第一,黑海沿岸成为欧洲地缘政治的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北约和欧盟东扩,形成了两大军事力量的对垒。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30周年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说,西方国家沉浸于胜利气氛之中,宣称“赢得冷战”,此后决定建立新帝国。事实上,黑海已经成为多个“帝国”的博弈场,一种类似于19世纪的地缘政治已经回来了。在19世纪,“东方问题”(欧洲强国如何处理一个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问题)是欧洲国际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三大帝国在高加索、巴尔干地区进行争夺,法国、英国也介入其中。现在的黑海沿岸有俄罗斯、土耳其、欧盟,而北约背后的美国更是主要的玩家。用欧盟这样超主权国家组织的逻辑是难以理解当下的战争危机的,而乌克兰急于加入北约以保护自己主权和领土,可能会使自己成为帝国博弈的牺牲品。

第二,在全球地缘政治棋局之下,黑海被“不经意忽视”,因为美国和欧盟,甚至北约,将中国作为主要的威胁,甚至是首要威胁。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主要的战略资源转向印太,美国从欧亚大陆回撤到海洋,重构海权国家的阵营。与此同时,北约和欧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印太事务。可以看到,西方阵营的重心发生转移,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欧洲到印太,这一战略调整在拜登上台之后加速进行。然而,这一战略调整的基本假设或者前提是欧洲“无战事”,俄乌战争危机恰恰打破了这一基本前提。除此之外,美国、欧盟面对的中国,是一个复合型的战略对手,地缘政治关系只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层面,中美关系与中欧关系的基本面是单一全球市场体系中的竞争与合作,彼此相互嵌套在一起。从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亚太再平衡,中美关系就已经开始调整,经过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激烈的关税战、贸易战,中美关系在一些议题和领域上形成了“战略相持”,而战略技术层面的脱钩还在相互试探。如果中美之间形成单一体系内的战略相持,意味着美国的战略调整基本趋于结束。俄乌战争危机预示着欧洲依然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焦点,俄罗斯是全球地缘政治中不可忽视的玩家。如同20世纪初,欧洲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矛盾最终转移到了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的枪声引发了一场欧洲国家的大战。

第三,过度扩张的欧盟和北约是否会跨过黑海,深入到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欧洲-大西洋共同体要接纳所有想加入其中的国家吗?欧盟内部的离心力越来越强,波兰领导人认为德国是德意志第四帝国,虽然并不指代德国重新走扩张之路,却揭示了一个一直为欧洲人和德国人有意忽视的问题:地缘政治在欧洲并没有消失,欧盟政治难以遮蔽欧洲漫长的地缘政治历史,尤其是中东欧地区仅仅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或者加入欧盟的十几年时间里才“淡忘”了地缘政治。然而,从欧债危机到难民危机,再到最近波兰与欧盟之间的法律之争,波兰人坚持欧盟是“主权国家”的联盟,这涉及到主权让渡的问题,欧盟是超主权国家联合体,而且带有一丝“神圣罗马帝国”的色彩。即便如此,欧洲历史上的帝国都没有欧盟这样的规模。所谓的中东欧地区并不是“欧洲”的范畴,欧洲的边界在莱茵河、多瑙河,德国在19世纪统一后,一个强大的中欧大国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时至今日,依然有争论。欧盟将东欧国家、波罗的海国家纳入其中,巴尔干部分国家和乌克兰也要加入欧盟,这样的欧盟如何维系呢?英国脱欧之后,欧盟进一步向东,意味着欧盟具有了越来越强的“欧陆色彩”,地缘政治的逻辑开始活跃,除了中东欧国家与法德等核心国家的不和之外,德国与俄罗斯修建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德俄之间的紧密关系。事实上,德俄关系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是比较友好的,北溪2号给了德国绕开中东欧直接与俄罗斯互动的机会,无疑大大增加了德国的地缘政治空间。

第四,美欧俄战略三角关系已经形成,并且三方将运筹三角关系作为外交战略的手段。俄乌战争危机背后就是欧美俄战略三角关系的运转:俄罗斯的安全保障或者诉求需要美国和北约予以回应,俄罗斯和北约的关系就相当于美俄关系,俄罗斯能够让美国正视俄罗斯的是其强大的军事能力,尤其是战略威慑能力。美俄是旗鼓相当的核大国,都有十足的“确保相互摧毁”的能力,普京丝毫不掩饰俄罗斯的导弹能力,也不掩饰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如果美国持续逼近俄罗斯周边,俄罗斯除了超高音速导弹等打击手段之外,还有冷战期间所具备的常规战争能力。2008年俄格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战争以及去年的纳卡冲突都表明在黑海沿岸通过“小战争”可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俄罗斯对乌克兰大兵压境并非仅仅是恐吓和威胁,如果美国不回应、不理睬俄罗斯,也不排除俄军再下一城。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凯伦•唐弗里德就注意到,与俄罗斯的任何对话都必须解决其他国家对俄罗斯持续威胁的担忧。这足以表明,美国和北约是在俄罗斯的“威胁”(可信的威胁)之下走上了谈判桌。美俄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就是核大国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美苏关系的简化版,两个超级帝国重新划分战略边界。欧盟与俄罗斯之间除了战略关系之外,还有能源合作关系。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既是欧俄关系的纽带,也是彼此的绳索。欧俄关系越来越简化为德俄关系,德国在安全上需要北约(美国),德国境内还部署着北约部队和战略武器,在能源上又依赖俄罗斯。为了乌克兰,德国愿意切断与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吗?短期来看有可能,长期来看,除非美国提供替代性选择,或者德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了,否则没有可行性。对于美欧或者美德关系来说,美国越来越将乌克兰等问题视为欧洲的挑战,如同冷战结束之后的南斯拉夫解体危机,美国迟迟没有干涉;还有利比亚危机,美国让英法冲在了第一线。对于可能的俄乌战争危机,拜登政府祭出的武器就是更加严厉的经济制裁,比如将俄罗斯踢出国际结算体系,其实这需要欧洲去配合和执行,逼着欧盟冲在对抗俄罗斯的第一线。

第五,全球地缘政治呈现出地缘经济与政治的分离以及地缘政治“区块化”的态势。政治与经济的分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全球化的地缘安全基础已经裂变,用经济手段难以解决地缘政治和安全的问题,各大国重新审视和发现“相互依赖”的结构,有多少资源、技术是受制于人,加强自我供给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多少技术、产业链是“制人”的,以此进行制裁或者脱钩。相对收益的考虑超过了绝对收益,相互依赖越来越从合作的纽带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当然,在货物贸易、能源等领域要实现“分离”或者脱钩意味着颠覆性的裂变,但在技术、知识、金融等领域,这种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外,不同的大国关系也呈现出政治和经济的不同色彩,美俄关系更接近于纯粹的地缘政治关系,而中美关系主要是地缘经济关系,即便台海问题也带有很强的地缘经济色彩,如台积电的例子。地缘政治的“区块化”、“板结化”,美国从全球扩张转入“战略收缩”,事实上代表了一种大国政治的趋势,诸大国不同程度进入战略收缩周期,从全球回归本土周边,土耳其主导建立“突厥国家联盟”,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落实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

俄乌战争危机的警报随着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谈判而暂时解除,但俄乌战争危机可能会“周期性”爆发。乌克兰已经成为大国政治的风暴眼,俄罗斯与欧洲-大西洋共同体之间的战略博弈将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焦点之一,乌克兰将会唤醒欧洲久远的地缘政治历史回忆。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